我们来盘一下,看看都有哪些让人无语的例子:
最典型的还是我们的端午节摇身一变成了韩国江陵端午祭。
2005年,韩国率先将江陵端午祭申报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入选。
而中国的“端午节”,直到2009年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非遗名录。
你以为这是两个国家不同的节日?
其实韩国这个江陵端午祭,原本就是受到中国端午文化影响演变而来。
它源于祭祀山神与驱邪祈福,但核心仪式、节令时间和端午内涵。
都与中国端午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咱中国的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节日,几千年来家喻户晓。
包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文化脉络清晰、传承完整。
结果韩国打着地方民俗的旗号,把模糊来源的江陵端午祭抢先申遗成功,国际上差点就被误会端午起源于韩国。
他们自己对这个节日其实并不过得明白,抄也只是抄了个皮毛,甚至搞不清楚它的真正来历,却摇旗呐喊说这就是我们的传统。
我们的榫卯建筑技艺也被韩国“包装”成了韩式木构营建术。
韩国在申遗资料中介绍了一套木构拼接技术,声称是本国传统建筑精髓。
但结构原理、连接方式、甚至术语描述,跟中国传承几千年的榫卯工艺几乎如出一辙!
榫卯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灵魂。
不用一根钉子,靠凹凸嵌合结构精密连接,搭起宫殿、庙宇、园林。
明清的故宫、宋代的佛塔、徽派民居,哪一样不是榫卯杰作?
结果韩国套个壳,就敢硬说那是他们的传统技艺。
看看你们自己的建筑,能榫卯把结构整明白吗?
中国流传千年的傩戏面具文化,也被韩国包装成了所谓的传统面具舞。
一些韩国博物馆里展示的面具图案,造型几乎是照搬中国傩文化中的经典样式。
四川自贡的彩灯技艺近年在海外大受欢迎,结果韩国迅速推出所谓的传统花灯节。
不少灯饰设计和元素,只是对中国灯会的简单修改,就被标成了韩民族文化。
还有韩国的韩纸,不仅成功申遗,还宣称是独创工艺。
可不论是原材料、制作流程,还是书画用途,怎么看都像是中国宣纸的翻版。
这只是冰山一角……
从节日、技艺、服饰、民俗再到建筑、戏曲。
韩国这些年几乎把中国能偷的文化全都盯了一遍,统统改头换面,拿去申遗。
占了先机后还在国际上自我营销,告诉世界这是韩国的。
中国137份原始凭证打假
2025年5月30日,中国文化遗产鉴定中心正式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137项原始实证材料。
对韩国五项已申遗成功的非遗项目发起正式挑战。
被质疑的项目包括:江陵端午祭、泡菜制作技艺、燃灯会、阿里郎民歌和所谓大木匠技艺。
证据分门别类,环环相扣。
关于端午节,宋代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明言高丽仿汉俗赛龙舟、采艾草。
元代《高丽史》更明确提到王室为避免雷同,曾明令禁止模仿宋朝端午宴饮。
微生物组DNA比对显示,韩国泡菜与山东地区辣白菜菌群相似度高达88%。
而马王堆汉墓出土的2100年前豆酱,其菌株特征几乎与韩国大酱一致。
3D建模重建分析显示,韩国大木匠技艺27道工序中,19道与中国北宋《营造法式》高度重合。
而所谓韩式青铜器纹样,与河南出土的战国铜镜几乎一模一样,相似度达94%。
这些证据跨越数千年,构成强有力的文化溯源闭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相关条款,向韩国发出正式通牒:
45天内提交反驳材料,否则将启动项目重新审查程序,严重者将被撤销非遗资格,并可能面临惩罚。
中国打的不是嘴仗,直接拿出了让人无法回避的铁证。
文化不是营销,更不是谁先抢注册就有理。
真正的文化,讲传承、讲根脉、讲自证。
这次中国赢得漂亮,不靠情绪,而靠真材实料,硬核证据。
文化可以借用灵感,但底蕴偷不来。
没有传承、没有积淀,撑不起真正的文化。
过去十年,中国在非遗保护方面踏踏实实做了大量工作:
国家级非遗项目自2006年首批公布至今,已达六批共1557项。
非遗走进校园、社区、博物馆,深入生活各个角落。
数字化平台建设加速,比如“中国非遗数字博物馆”实现资料可视化、公开可查。
非遗传承人资助计划,已为数万名技艺传人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
最重要的是中国专注于保护自己独有的文化,而不是碰瓷他国的。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说句实在话,韩国“偷文化”不是第一次,也未必是最后一次。
但他们忽略了一点:文化的根不在包装、不在营销,而在于历史的源远流长和证据的自我支撑。
你抢得来一时的热度,抢不来千年的积淀。
等到证据链摆上桌,结果只有一个被狠狠钉在文化的耻辱柱上。
文/编辑:千寻小百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门户网站:2024-06-12《我国成功当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委员国》
顶端新闻:2025-06-11《2025年5月30日,中国文化遗产鉴定中心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137项原始凭证,对韩国文化挪用行为发起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