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回顾      英文网站
 
 网站首页  学校概况  机构设置  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  公开招聘  招生就业  对外交流  校友工作  走进天农  本科评估 
专家风采
 学风建设 
 专家风采 
 教授名录 
 学报 
 
 
 
专家风采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科学研究 > 专家风采
 
专家风采
?

刘茂春男,19422月生,汉族,天津市人,中共党员。原天津农学院副院长,教授,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水产养殖专业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水产学会鱼病研究会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天津市政府水产顾问团顾问、天津市水产学会副理事长。1991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多年来,他一直从事鱼病学、水产养殖学和鱼类病害防治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学方面,先后主讲了《鱼病学》、《淡水养殖学》、《鱼病学进展》等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5名。由于理论基础深厚,实践经验丰富,他经常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传授给学生真知酌见,深受学生的欢迎。在科研方面,先后主持参加了主养鲤鱼高产技术的研究大规格鱼种高产养殖技术推广试验三万亩池塘养鱼高产综合技术研究鲫鱼大面积高产及混养技术开发鲢鳙鱼暴发性出血病防治技术的研究津郊连片池塘养鱼鲤鱼出血性腐败病的研究中华鳖(甲鱼)集约化养殖技术的研究淡水鱼类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等多项部、市级课题的研究,有些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三等奖4项,农业部三等奖2项。其中主持完成的天津市科、农委项目主养鲤鱼高产技术的研究,改变了天津市传统的以养殖鲢鳙鱼为主的养殖模式,研究成功了主养鲤鱼高产技术及天农13鲤鱼人工配合饵料,彻底解决了天津市人民吃鱼难的问题。该项目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主持完成的天津市科、农委项目鲢鳙鱼暴发性出血病防治技术的研究,对鲢鳙鱼暴发性出血病的病原学、病理学、流行病学及防治技术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综合防治方法。该项成果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居领先水平,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上述科研成果的推广,对促进天津市乃至三北地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几年来,他编写的《常见鱼病的防治》以及与他人合作编写的《池塘养鱼新法》、《水生动物饲养知识》等3本科技书均已由天津科技出版社出版。小三毛金藻引起鱼类中毒症的诊断与防治20余篇论文公开发表或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交流。这些书籍和论文的发表对普及水产科学技术、提高水产科技人员及广大渔农的科技素质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他主要致力于水生动物病害防治技术和名特优品种养殖技术的研究。目前仍承担着多项市级研究项目。
因在支农扶贫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他曾多次被评为天津市科技兴农先进工作者,并受到农业部、林业部和国家教委的联合表彰。同时,作为一名老教授,他非常注意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十分关注青年教师的成长。几年来,他课题组中的青年教师现已有教授2名,副教授4名,很好地起到了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

-------------------------------------------------------------

张中庸 男,19299月生,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县人,中共党员。现任天津农学院教授、天津市实验动物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客座教授,兼任天津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天津农学院学报》编委,曾任天津市西青区第十一、十二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天津市教委专家咨询委员、中国兽医病理学分会常务理事,1986年获天津市农业系统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荣获天津市总工会七五立功奖章。1992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业绩:
一、寄生虫病细胞工程学防治研究
(
)“猪囊尾蚴CC-97免疫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性质研究:为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编号96-005-02-02-06。该项目由张中庸和李靓如教授共同主持,该项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是:
1.
猪囊尾蚴组织培养获得成功,开拓了寄生虫学学科研究的新领域。此前在寄生虫培养中,仅仅限于将虫卵孵化为蚴虫和成虫培养,而该项目用猪囊尾蚴一定部位的组织,以细胞工程技术建立原代培养,形成猪囊尾蚴细胞单层,并可以传代生长,在全世界此属首例; 2.“猪囊尾蚴CC-97免疫细胞系的建立及其生物学性质研究获得成功,创建了一个生物新品系,在世界上它只属于中国,属于天津。该细胞系的特点是具有形态均一、生长稳定,以及高度的免疫原性和稳定的细胞遗传学性质,而称之为四性细胞系,从而解决了猪囊尾蚴细胞培养、培养物的抗原性,以及对本动物()的免疫原性问题。该成果通过了国家的会议鉴定,结论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并已获得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经1998年度科学技术部和国家保密局审查、核准为绝密级国家秘密技术,保密期限五年;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中期评审专家组确认猪囊尾蚴免疫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居国际领先地位
(
)“猪囊尾蚴细胞疫苗开发研究:为国家科委、天津市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编号96-005-02-05。本项研究成果的主要贡献是:
1.
开创了寄生虫病细胞免疫成功的先河,从此寄生虫病可以免疫防治了。这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全世界的许多寄生虫学者所进行的寄生虫病免疫研究的理想成果。
2.
猪囊尾蚴细胞疫苗通过了国家鉴定,鉴定意见是:“……鉴定委员会认为:该研究首次采用了细胞工程技术,解决了猪囊尾蚴抗原的工厂化生产技术,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确定了细胞苗的制备方法,初步建立了生产工艺,生产的细胞苗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议作为重大成果上报。并已获得科技成果鉴定证书和登记证书。
3.
猪囊尾蚴细胞疫苗的免疫治疗作用:用1 0002 000万细胞加相应量代谢产物的疫苗,对感染囊虫病的猪进行免疫治疗,结果有87.5%的猪得到了治疗,是本研究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对开发人囊虫病免疫治疗具有广阔的前景。
(
)()两项攻关项目获得了两项国际领先、一项国际先进、一项绝密级国家秘密技术的科学成果,同属国家所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 ()血吸虫细胞培养首次获得成功:结束了几十年来国内外血吸虫细胞培养均未获成功的历史。以上研究包含36项内容,共写出研究报告60余篇,约30万字,在全国一级刊物发表论文和摘要14篇,在四次四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摘要发表英文论文22篇。在国内几次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及摘要20余篇。培养副研究员两名。
猪囊尾蚴免疫细胞系的建立,以及用该细胞系研制成功的猪囊尾蚴细胞疫苗,在技术、理论、产品上获得了三重收获,并已应用此技术原理,开拓了其它寄生虫病的细胞学防治研究。现在血吸虫细胞培养已首获成功,包虫细胞培养已传代至15代,开创了这两种寄生虫病细胞学免疫研究的新局面。
二、动物遗传疾病发病机理研究
主要从事猪染色体畸变和猪性别畸形发病机理研究,完成论文25篇,发表于国家一级刊物的有4篇,其中一篇被CHEMICAL ABSTRACT录用。并应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合作出版了《家畜遗传病学》专著一书。
三、教学工作与著作
从事大学教育近50年,培养硕士11人。合译《绵羊的疾病》一书,90年代合作主编《家畜病理生理学》一书,60年代和80年代合编《家畜病理生理学》和《家畜病理学》教材各一册。
四、学风道德一生追求,奋斗不息,为振兴国家:
百谋良策振国兴家、勤奋开发智力、刻苦塑造灵魂、入伍戌边、到最艰苦地方、憧憬坚毅创新以立身;
到大都会发扬传统、从教育做研究、任首席科学家、携手攻关、两度国际领先、国家绝密技术发明人。
注:入伍戍边:是指夫人李靓如教授18岁时参军入伍,驻守新疆边关;携手攻关:是指与夫人李靓如教授共同主持两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奋力工作。


-------------------------------------------------------------

谢宝华 男,1939年出生,天津人,天津农学院教授。中共党员。196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生学系。曾任天津农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于20005月退休。曾长期担任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会委员,天津市第九、十届政协委员。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长期从事水产养殖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对水生生物科学具有较坚实的系统理论基础和实经验。主要讲授《鱼类生理学》、《鱼类组织切片技术》等课程。同时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其中,主持完成的对虾人工配合饵料的研究项目,1985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领导的天津市海岸带和滩涂资源综合调查研究项目,1989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天津市海水水产养殖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在《海洋渔业》、《淡水渔业》、《电子显微学报》、《水产科技情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为全国对虾养殖科技攻关做出贡献,1985年获农业部表彰。1986年荣获天津市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

刘先觉 男,汉族,193910月出生,安徽省无为县人,中共党员。19647月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土壤及农业化学专业。天津农学院教授。曾受聘担任中国农学会理事、中国土壤学会理事、天津市政府农业技术顾问团顾问、天津市食品学会理事、天津市土地学会理事、天津市规划学会理事、天津市土壤肥料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高等农业教育研究会理事等职。1993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刘先觉教授从事教育工作30余年。他基础理论坚实,学术造诣深,教学经验丰富,先后主讲《土壤肥料学》、《土壤学》、《环境土壤学》、《土壤农化分析》、《农业系统工程概论》、《农学概论》等课程,多年指导毕业生论文。在教学中,他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探索课程改革,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的欢迎,并关心和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他极为重视高等农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1992年,他从高等教育学原理、农业教育管理和城郊型农业的实际出发,研究总结提出了适应大城市郊区农业的专业结构调整与配套改革的教学方案和培养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学院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此项成果获得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7年,主持完成了天津市教委下达的面向21世纪天津高等农业教育的研究项目,初步形成本院面向21世纪初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方案,对推动本院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刘先觉教授长期从事土壤学、农业化学、农业生态学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了河北省高产小麦土壤和植株营养诊断与施肥技术的研究高产小麦氮素化学肥料施用技术的研究天津市西郊区付村乡农业增产增值综合开发试验研究天津市津南区传字营农业结构模型及生态农业建设的研究天津市近郊盐碱荒地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的研究天津市土壤磷素状况的研究津郊潮土长期定位施肥试验土壤中磷素化学形态及有效性演变的研究温度对Olsen法测定石灰性土壤有效磷影响的研究应用电导率对土壤盐渍化程度进行分级评估的研究等多项课题。其中,天津市土壤磷素化学形态和有效磷库等方面的研究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理论价值较高,对北方石灰性土壤合理施用磷肥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天津市近郊盐碱荒地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的研究项目,运用生态学和农业系统工程原理,结合我市近郊农业自然资源实际,研究建立了新型复合农业生态系统,使荒地资源发挥了巨大的生产潜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本项成果对同类地区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其他课题均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指导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主持完成的项目先后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在学术交流方面,他曾两次出席北京国际农业系统工程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多次参加国内相关学科学会的学术大会,在国内外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30余篇;参加高等农业院校农学类专业用《土壤学》教科书的编写(副主编)工作,该书由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

邢克智,男,19567月生,天津市人。19821月毕业于天津农学院水产科学系(淡水养殖专业),1983-1984年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修水生生物学和生态学,1990-1991年参加了南开大学与天津农学院合办的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班学习。曾任水产科学系副主任,院科技处处长,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评审专家,天津市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天津市专家协会理事,天津市科技成果管理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水产行业协会副主任,天津市高校学报研究会理事,全国高校教材编写和审定委员会委员,现任水产科学系教授、天津市重点发展学科水产养殖学科带头人、天津市现代渔业技术工程中心技术委员会主任、天津农学院副院长、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天津市民盟副主席、天津市西青区人大常委等职。1989年和2000年分别被授予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荣誉称号,1992199419961999年连续4届被评为天津市科教兴农先进个人1994年被批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天津市授衔专家。1994年被天津市科委确定为跨世纪学术(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曾与其他院校合作培养硕士研究生4名,培养博士研究生1名。现被中国农业大学聘为博士研究生合作导师,被大连水产学院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一、教学工作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主讲了淡水生物学水生生物学水生生态学水域生态学生态学概论等课程。编写了《淡水生物学实验知道》、《水生生物学实验指导》等教材。
二、科研工作和获奖情况
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共24项。完成了青虾人工繁殖及增养殖技术的研究十万只甲鱼工厂化养殖技术推广斑点叉尾蛔人工繁殖及养殖技术的研究杂交鲤选育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研究等项目研究。目前在研的有天津市科委、农委重点攻关项目淡水鱼类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天津市科委重点攻关项目淡水鱼类良种选育及工厂化育苗,天津市教委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利用地热培育河蟹幼蟹当年养成商品蟹技术的研究,天津市农业科技合作办公室(农委下属)项目天津市淡水养殖网络化专家系统的开发与示范,天津市农业重大公攻关项目牙鲆工厂化高效养殖技术研究,国家863项目子课题河蟹养殖专家咨询决策系统的研究,天津市科委科技攻关培育项目半滑舌鳎人工育苗及节水养殖技术,天津市现代渔业工程中心项目南美白对虾人工配合饵料及虾用中草药的研究,天津市社会发展科技计划项目天津市蓟县科教先导型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研究等。
在完成项目中,天津市海岸带海涂资源综合调查项目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万母池塘及网箱养鱼高产的研究、鱼禽结合生态养鱼鲤鱼出血性腐败病的研究”“中华鳖(甲鱼)集约化养殖技术的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鲫鱼大面积高产及混养技术开发与推广获天津市星火科技二等奖,付村乡农业增产、增值开发技术的综合 研究”“谈水鱼类将抗养殖技术的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鲤鱼出血性腐败病防治技术推广获天津市科技进步(成果推广)三等奖,津郊连片池塘养鱼获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三等奖,内陆水域资源调查获全国区划三等奖。
近年来,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致力于运动细胞学、组织学、免疫学、药代动力学和环境生态学的手段,研究和探索淡水鱼类出血病的病因、损伤机制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及健康养殖技术。1995年主持完成的鲤鱼出血性腐败病的研究”“中华鳖(甲鱼)集约化养殖技术的研究成果总体水平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特别是鲤鱼出血性腐败病的研究项目通过对病因学、病理学、流行病学、非特异性免疫学、药代动力学、综合防治技术及健康养殖技术的研究,解决了80余年来危害世界鲤鱼养殖业的出血腐败病的彻底防治问题,而且其防治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该项成果被评为国家级成果,并予以推广,得到了国内外通同行的关注。
三,出版著作与发表论文
发表温度、盐度对青虾幼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温度下青虾幼体耗氧率的测定半咸水小型水库精养高产试验斑点叉尾蛔蛋白需求量的研究温度对青虾胚胎发育的影响鲤鱼出血腐败病的研究半咸水小型水库合理密放养精养高产技术的研究养殖中华鳖常见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等论文26篇,出版《鳖的养殖》、《鱼塘水质分析与管理》、《斑点叉尾蛔研制》等著作3部。

----------------------------------------------------------------------

程治山,教授,男,汉族,1961年生,天津市人。1983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生物学系植物生态及地植物专业,同年分配到天津农学院工作,历任系副主任、主任、副院长、院长、党委书记等职。现兼任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天津生态学会理事等职。
. 教学工作
长期从事《农业生态学》、《生态农业概论》、《农业区划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坚持把握学科发展动态,跟踪学科前沿,积累相关资料。同时,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广大学生和教师的好评。
. 科研工作
先后承担完成了市级科技攻关或研究项目5项。其中天津南郊区传字营村农业结构模型与生态农业建设的研究鉴定达国内先进水平,并于1993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芦笋采后保鲜技术的研究为七五重点攻关课题,1994年通过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津郊低洼盐碱荒地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研究为市八五重点示范工程项目,该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994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区域生态农业建设对策的研究项目已通过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主持的天津市重点科技项目天津市蓟县科教先导型农村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研究进展顺利,效果突出。
同时,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工作。1992年,完成了农科教学规律与学生专业素质培养的研究,成果获1993年院优秀教学成果奖。2000年,承担完成了天津市教委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面向21世纪天津高等农业教育的研究高等农业教育本科人才素质要求及培养模式研究,两项目均已通过结题验收,取得显著成果,并在我院教育教学中得以应用。在研究工作中,不断总结研究成果,先后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自编讲义《生态农业概论》1部,并在教育研究刊物上发表论文4篇。
. 发表论文
论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整合效应,发表于《生态农业研究》(1994);
津郊荒地改良复合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组建功能分析,发表于《生态农业研究》(1996); “Preliminary Approach to the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Suburbs”,发表于《Potentialities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in Rural Develop ment》(1989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论区域生态农业规划实施对策,发表于《农业经济问题》(1992);
“Application of Systems Engineering in Programming and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al for Chuanziying Village”
,发表于《Agricultural Engineering and Rural Development》(1992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生态工程建设与传字营的生态农业,发表于《环境科学研究》(1992);
生态农业建设的有益尝试——传字营农业生态系统功能分析与评价,发表于《环境与发展》(1993,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
盐碱荒地开发利用途径和策略浅析,发表于《九十年代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1993,农业出版社);
津郊农业生态系统在演革中的定位特点、操作策略,发表于《青年学术精粹》(1995);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之动态因果关系及调控,发表于《天津农林科技》(1999);
芦笋采后环境因素与生理变化的关系对贮藏的影响,发表于《华北农学报》(1995);芦笋采后衰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调控,发表于《特产研究》(1995);
芦笋采后老化内因初探,发表于《天津农业科学》(1995);
芦笋采后环境因素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发表于《山西农业大学学报》(1996);
芦笋采后茎结构变化及老化快速鉴定方法,发表于《天津农业科学》(1997);
城市郊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实施效益分析,发表于《全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讨论会 论文选》(1988);
天津南郊区传字营村农业结构模型与生态农业建设对策1989年获天津市科协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增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发表于《高等农业教育》(1999);
论高等农业院校素质教育体系与实施,发表于《高等农业教育》;
完善农业院校实践教学体系,发表于《天津高教研究》(1991);
引导学生建立双重‘youhuan’意识——谈农科教学应把握的关键环节,发表于《高等农业教育》(1992)。

----------------------------------------------------------------------

孙守钧,教授,男,汉族,19617月生,山东文登人,中共党员,博士,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农学系。现任天津农学院党委书记,天津“13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天津市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一、教学工作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先后主讲了《植物生理学》、《作物育种学》等课程,曾获市级优秀教师称号。
二、科研工作
多年来,在科研方面成绩突出,主持项目多项。其中,通过项目自主选育的天农青饲1号饲用高粱2000年通过了全国牧草饲料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将饲用高粱、甜高粱和苏丹草的优良性状集于一身,具有用途广、耐盐碱、产量高、品质优、适口性好等特点,而且可多次刈割,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成果转化资金的资助,应用效果很好。自2001年推广以来,已推广到天津市农场局、东丽区、宁河县、武清区、静海县、津南区,内蒙古通辽、土默特左旗、五川县,新疆,甘肃,黑龙江,山西等19个省、市、自治区,经济效益达4 500多万元。主持的天津市教委、科委课题新选高粱苏丹草杂交种的耐盐机理及应用研究三元杂交饲用高粱的选育也通过了市级鉴定。2004年,在总结多年科研经验的基础上,出版了《杂交高粱遗传改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出版)一书。
3年,拥有可支配经费180多万元。目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项目7项,主要有天农青饲1号饲用高粱的示范应用(国家科技部项目)、饲用高粱饲用目标性状的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天津市科技攻关项目)、饲草、饲料作物新品种推广及综合开发利用(天津市农委项目)、粮饲兼用三元杂交高粱的选育(天津市科委项目)、粮食及经济作物新品种 引进(天津市农委项目)、饲用高粱营养品质的遗传研究(天津市高校学科建设科研 专项)、抗旱、耐盐、高产、优质、多用饲用高粱的选育和目标体系的研究(天津市科 技攻关项目)。此外,为提高高粱的生物学产量,还进行了高粱群体生理与高产株型的人 工模拟高粱的抗倒机理高粱光合作用与产量关系的饰变等项研究,从群体和 个体生理上探讨了提高生物学产量的途径。
三、发表论文
多年来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近5年主要代表论文为高粱理想株型研究Ⅱ”(《西北农业大学学报》)、高粱苏丹草杂交种耐盐性杂交优势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高粱光合作用与产量关系的饰变(《华北农学报》)、高粱冠限制及其引发的根冠互作(《干旱地区农业研究》)、高粱苏丹草杂交种耐盐性生理基础研究(《全国草业学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

马文芝,教授,男,汉族,1957年生于天津市武清县,1982年毕业于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系 ,留校任教至今。历任动物科学系副主任、主任,原天津农学院教务处处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累计获院、 市级奖励16项,其中市级奖励4项。
一、教学工作
1982年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兽医产科学及动物繁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先后讲授了生 物制品学、宠物疾病、动物细胞工程原理与实践等课程。任教期间,曾先后两次分 别到德国慕尼黑大学兽医学院和汉诺威兽医大学进修兽医产科学。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注重 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对学生的多元教育,曾多次被评为院级先进教师,1995年被评为天津市教 学楷模,2003年被评为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
二、科学研究
主持和参加科研课题10项,主持完成2项。在主持完成的2项科研课题中,其中交巢穴埋线 预防奶牛产后疾病的研究"填补了中兽医学研究的一项空白,受到了同行专家的好评;2002 年主持完成的法氏囊组织灭活苗的研究"在疫苗生产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并在实践 应用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参加的中草药预防鸡法氏囊病的研究"项目获天津市科技进步 二等奖。在动物生殖科学方面,部分研究领域处在国内同类研究的前沿,如奶牛分娩的发动 机制研究、缩短奶牛胎间距的研究、分娩与应激研究、母犬的排卵鉴定研究等。相关研究的 2篇论文被我国著名兽医产科学教授王建辰编著的《兽医产科学》引用。同时,积极将科研 成果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98年,被评为院级科技兴农先进个 人;1999年,被评为市级科技兴农先进个人。
三、主要论著
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30余篇;参编著作6部,均已正式出版,其中2部为 副主编。
主要第一作者代表作有:催产素对兔子宫的促收缩作用的观察"(《中国兽医杂志》)、母犬难产的检查及其处理"(《动物医学进展》)、应激抑制妊娠母兔子宫平滑肌收缩 时间的探讨"(《动物医学进展》)、母犬的发情周期及排卵时间的确定"(《中国兽医杂 志》)、“ND-EDS76病毒血凝特性测定"(《天津畜牧兽医》)、母犬子宫内膜炎 的病因、诊断与治疗" (《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国内外奶牛胎衣不下的研究进展" (《天津农学院学报》)、母犬流产的病因及其防治"(《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后海穴埋线预防奶牛产后生殖器官和乳腺疾病"(《河北畜牧兽医》)、鸡油乳剂灭活苗 佐剂乳化方法与乳化效果"(《天津畜牧兽医》)、犬瘟热的发病经过及防治体会"(《动 物科学与动物医学》)、中国荷斯坦奶牛临产胎儿冠管节横径与初生重的相关性测定"( 《天津畜牧兽医》)、母牛的分娩发动机制与应激"(《畜禽疾病》)、母牛分娩时胎 儿大小的判定方法"(《畜禽疾病》)、猫的卵巢摘除术"(《天津畜牧兽医》)、浅析 缩短奶牛胎间距"(《畜牧兽医杂志》)、浅谈奶牛慢性子宫内膜炎的综合防治"(《天津 畜牧兽医》)、母犬阴道细胞学检查方法的建立与研究"(《天津农学院学报》)、 浅 谈都市型农业教育的特色和基本结构"(《天津农学院学报》)、犬呕吐的发生机理及治 疗方案的确定 "(《天津农学院学报》)、母犬阴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天津农学院 学报》)。

----------------------------------------------------------------------

高梅秀,女,教授,汉族,1954年出生于河北省无极县,198112月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果树专业,19821月至19968月在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从事果树栽培研究工作,19969月至今在天津农学院园艺系任教。曾多次获院、市级奖励,2005年获天津市科技兴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6年获十一五有突出贡献的市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由于在科技下乡工作中成绩突出,曾于2006116—17日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记者的采访,并于28日被报道。
一、教学工作
1996
年至今,共担任了5门课的教学任务,主讲课程为果树栽培学,其它还有设施果树学果蔬商品学园艺技能果品营养与医疗功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在实践和科研工作中发现的新问题、新经验、新知识和新科技动态及时传授给学生,使枯燥的课本知识变成活生生的教学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坚持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教育,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曾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称号。
二、科学研究工作
在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工作期间,主持完成了桃树矮密丰产栽培研究项目,参加研究了水果套袋研究等多项课题。
在天津农学院工作期间,1999—2002年主持完成了天津市教委的茄子抗病砧木筛选及繁种技术研究,于20026月通过了专家鉴定,获得市级科研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2000—2002年,主持完成了天津市东丽区科委下达的枣优新品种引进、优选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于20038月通过了专家鉴定,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2005年,主持完成了天津市农委枣优新品种引进项目,并于200512月通过了专家鉴定。该项目经过对所引进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结果习性、果实的经济性状、产量情况及抗逆性进行调查分析,筛选出适应天津地区的优良枣品种4个:其中鲜食品种2个,分别为阳信大枣和早脆王;鲜食和干制兼用品种2个,分别为金丝4号和金丝3号,现正在天津各郊县及周边地区进行推广应用。2003—2006年,主持研究了天津市科委下达的蓟县野生酸枣资源开发利用及综合技术示范项目,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正在主持研究蓟县科委重点科研项目蓟县优质大枣基地建设和保鲜研究。参加研究了枣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推广梨新品种引进、试种及性状鉴定益微菌生态制剂在果蔬上的应用项目。
三、主要论著
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38篇,其中第一作者32篇,均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第二作者6篇。近5年主要代表作为不同砧木对茄子抗病性、生理活性及产量的影响(《园艺学报》)、不同整形和密度对桃树生长和结果的影响(《西北农林大学学报》)、枣主要营养成分的影响因素(《中国果树》)、圆丰枣盐碱地密植高产栽培技术(《中国果树》)、野生茄子繁种试验研究(《北方园艺》)、不同枣品种4种同工酶活性分析(《西北农林大学学报》)。主编了《枣优新品种矮密丰产栽培》论著1部,参编了《苹果优良品种矮化密植丰产栽培》论著(第二作者)。
四、社会兼职
1998年至今,被天津市农委聘为农业科技直通车专家,曾多次在天津经济广播电台进行电话直播讲座。2004年,被天津市妇联聘为天津市农村妇女科技致富专家组成员,为农村妇女解决生产中的难题。2004年,被蓟县科委聘为蓟县科技特派员,为蓟县的果树生产献计献策。2005年,被北辰区枣树种植专业户吴玉发聘为科技帮扶专家,为枣农指导果树栽培技术,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五、科技兴农和科技下乡工作
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科技兴农和科技下乡工作。无论是在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工作期间,还是在天津农学院工作期间,经常深入到农村指导果树生产,为农民排忧解难,深受农民的好评。无偿为农民提供主编的科技书刊500余册,给天津市蓟县、东丽区、静海县等区县的农民举办枣树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培训班20余次,无偿为农民进行现场技术指导,除天津地区外,还前往河北省的香河、唐山、邯郸进行现场技术指导,经常为枣农赠寄枣树栽培技术,资料受益农民达5 000多人,为农民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3亿元。还多次参加院、市组织的科技周活动,为农民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由于科技兴农和科技下乡工作业绩突出,于200628日得到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的报道,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

崔晶,研究员,男,汉族,196012月生于黑龙江省。19961月赴日本香川大学留学,19983月获日本香川大学农学硕士学位,专业是作物学;20013月毕业于日本爱媛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专业是植物资源生产学。20016月始,作为天津市引进的高层次留学人员,就职于天津农学院。现任天津农学院科技处处长,兼任中国作物学会理事、日本作物学会会员、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园区分会常务理事、天津市农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作物学会副理事长、全国青年联合会海外人员联谊会会员、天津市留学人员联谊会会员、天津市留日人员联谊会会员、天津市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委员会主任、天津市专家协会会员。200312月,荣获天津市9个单位联合颁发的天津优秀留学回国青年创业者荣誉称号;20042月,荣获天津市委、市政府颁发的天津市优秀留学人员荣誉称号;20057月,荣获中国农学会颁发的首届全国优秀农业科技园区工作者荣誉称号;200512月,荣获天津市科委颁发的天津市金桥之友推动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在天津工作的几年时间中,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参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作为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委员会主任,主持完成了国家科技部下达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重大课题。通过课题的实施,在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领衔创办了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专家大院遵循抢占人才科技信息制高点,打造创业转化服务新平台理念,有效利用这一重要平台,立足服务三农和围绕新农村建设,坚持国际化方向,面向国内外,建成了百名博士专家库百家公司企业库千项成果项目库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网站——科海网站;在组织专家在园区平台与入园企业结合进行创业和服务之外,还建成了园区大院专家、成果辐射带动周边的天津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大院12个区县分院。通过专家大院开展农业科技咨询、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试点,探索出了适合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的新途径,为农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科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是水稻产量和食味形成机理。
1.
已完成的研究及取得的成果
作为试验的研究内容,先后开展了中日水稻品种干物质生产特性研究中日水稻品种形态特性研究中日水稻品种苗质指数对本田初期生育的影响中日水稻食味特性研究中日水稻品种食味差异研究中日水稻品种食味产地间差异研究中日水稻品种伤流速度研究中日水稻品种产量稳定性研究中日水稻蛋白质含量品种间差异研究高产水稻食味特性研究水稻出穗期叶色在食味育种上的应用优质食味水稻栽培模式研究等多项研究。
在开展中日水稻品种食味特性和中日水稻产地间食味差异研究过程中,发表论文30篇,著作1部,其中中国天津产水稻食味的研究——品种间差异高产水稻品种生态的研究——苗质与本田初期生育的关系水稻经济系数品种间差异的研究——经济系数与干物质生产特性的关系水稻经济系数品种间差异的研究——经济系数与形态形状及叶色值的关系高产水稻品种生态的研究——伤流液速度品种间差异的研究5篇论文被《SCI》收录。取得了关于高产性水稻品种生态的研究关于中国天津产水稻食味的研究关于水稻收获指数的研究5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在我国率先提出并开展水稻食味育种的研究工作,育成优质食味水稻品种津原27”津川1;开展优质食味水稻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取得成功,在我国稻米市场率先开发出优质食味米,并注册为博士食味米。倡导我国食用水稻应坚持增加产量和提高品质食味两条腿走路,主张由研究让人吃饱到研究让人吃好,受到社会关注。他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推动我国水稻科技创新和优质食味水稻品种产业化的作用。
2.
目前正从事的研究
作为天津市与东京大学科技合作项目的首席专家,正在合作主持天津水稻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示范项目;同时,正在主持天津市津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项小站稻品质食味提升技术研究,天津市基础研究重大项目栽培技术对水稻品质食味影响的研究,国家科技部专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和天津市重大科技平台建设项目天津市农业专家大院建设等。

----------------------------------------------------------------------

赵国防,教授,女,汉族,194512月生于北京,出身教育之家。196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植保系植物病理专业。19792月调入天津农学院,先后担任园艺系植保教研室主任、园艺系主任职务,兼任天津市植保学会、农药学会、园林学会理事,天津市园艺学会常务理事,天津市花卉产业协会常务理事,天津市插花花艺协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天津市文联花卉艺术考级委员会主任,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专家委员会委员。
自大学毕业以来,始终从事农业科技和高等农业教育工作,至今牢记母校勤勉持重,爱国忧民,严谨求实,厚德博学的校训,全身心投入到自己所钟爱的农业教育和科技工作中。为农业奉献青春和智慧近40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不争名利,不计得失,不谋私利,甘于奉献,勇于开拓创新,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教学楷模。2006年,荣获天津农学院第一届教学名师称号;2005年,荣获天津市科技兴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及天津市首届巾帼发明家——优秀发明者称号;2004年,荣获天津农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园艺植物科学研究导论);1994年、1995年荣获院级教学楷模称号;1990年,荣获农业部中央农业干部管理学院优秀教师称号。
一、教学工作
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先后主讲了《植物病理学》、《果树病理学》、《园林植物病害防治学》、《植物检疫学》、《植物病害数值诊断》、《压花艺术》等课程。在教学中,是一名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被学生称为严师慈母。教书育人,教学效果好。
在担任系主任期间,注重学科建设,进行了课程设置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1993年设立了园林花卉专科专业,2000年设立了园林本科专业;而且注重教学改革,先后主持了市教委园艺专业课程改革花卉艺术学的普及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3项课题;更注重素质教育,首创的花卉艺术学课程已成为农学院特色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并引进、培养中青年教师27名,指导、协助他们顺利开展教学工作,争取科研立项,参与科学研究工作。
为促进《花卉艺术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加强学生动手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先后7次带领园艺系师生参加全国和天津市插花花艺大赛,荣获1999年天津市插花花艺大赛银奖,2000年天津市花艺大赛金奖,2001年深圳中国首届插花花艺博览会二等奖、优秀奖,2002年中国天津首届插花花艺大赛银奖、天津市花艺大赛特别奖、天津市首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创作奖,并获2004年第二届中国民间艺术博览会优秀奖等。
二、科研工作
多年来,主持参与科研项目十余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星火科技二等奖1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近8年主持天津市科委、农委、教委项目4项。其中,天津市教委果树病害数值诊断法研究项目于1998年通过专家鉴定成果为国际首创、达国际领先水平,并出版专著《落叶果树病害数值诊断与防治》一书;1999年,果树病害数值诊断法研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年,主持的天津市农委果树病害数值诊断法推广应用项目由于在2年内推广应用3.33余万hm2,创经济效益近亿元,培训农民19万人次,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荣获天津市科技进步推广二等奖;2003年,主持的天津市科委晚香玉综合开发研究项目通过专家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并先后获20012005年,第五、六届中国花博会铜奖和科技三等奖,2005年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6年,主持的天津市农委重大农业科技合作项目益微微生态制剂在果蔬上的应用通过专家验收。3年来,在全市30余种果蔬上推广应用9 973 hm2149 595亩),获经济效益5 900余万元,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葡萄、黄瓜、萝卜、冬枣、金丝小枣天然功能性保健果蔬产品及其生产方法。在农技推广过程中,是农民的知心朋友,每年有百余天深入到田间地头,进村入户,为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而努力工作,并无偿赠书近万册,为贫困老区无偿提供专利技术——“用天然植物制作工艺品的方法,帮助山区农民开发森林旅游工艺品,脱贫致富。
三、著作论文
先后出版著作8部,约百万余字。其中,1998年由天津大学出版的《落叶果树病害数值诊断与防治》一书获联合国科技信息促进系统中国分部颁发的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其它著作还有:“Diseases and Pests of Ornamental Plants”
Fifth EditionJohn Wiley 译著,1983年,北京农业大学出版)、《常见花卉病虫害防治》(1985年,农业出版社)、《红小豆栽培》(1992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红小豆栽培技术》(1997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家庭简易压花》(2006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家庭简易插花》(2006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家庭简易盆景》(2006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代表作有:
①“
应用ELISA法检测天津红小豆病毒类型(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②“
红小豆锈病和病毒病的防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③“
落叶果树病害数值诊断法研究(中国第6届植病年会论文集,1998);
④“
植物病害数值诊断及其应用前景(《天津农学院学报》,2001,(3));
⑤“
益微微生态制剂在农业上的应用(《天津农业科学》,1992,(4));
⑥“
试论压花技术及其发展前景(《天津农林科技》,2002,(5))。

 


 

 
信息门户      农业资源平台      自助服务
OA系统      邮件系统      认证系统
期刊检索      图书馆      合理化建议
VPN系统
杀毒软件
校园云盘
信息公开网
International Office
微课教学平台      教务管理系统
视频点播系统      科研管理系统
实践教学管理系统      资产管理系统
采购管理系统      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
化学品管理平台
 

天津农学院版权所有 ? 2004--2018  津ICP备14005838号  津教备0110号